2025年10月

过去三十年,全球化叙事的核心是什么?是效率、是互补、是分工。中国扮演了一个无比清晰的角色:世界工厂和超级买家。我们用低廉的劳动力和惊人的生产效率,为全世界提供了从衣服、玩具到基础电子产品的一切,成功地抑制了全球通胀,让西方消费者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低价红利。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和买家,高价进口西方的能源、高技术设备和奢侈品,为那些“发达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暴利和收入,铸就了他们的“繁荣”。这是一种看似完美的“互补”关系,双方各取所需,世界经济大船平稳前行。角色转换: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但现在,情况变了。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理所当然地要进行产业升级。我们不能- 阅读剩余部分 -

导语:不再“发财”的同盟关系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曾让日韩等国通过融入西方贸易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即“美当大哥带小弟发财”。然而,在当前“美国优先”和“大国竞争”的时代,这种同盟关系已发生质变。日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地缘经济困境,他们正在为继续留在西方阵营而支付高昂的“保险费”,甚至被视为在“自掘坟墓”。一、 经济上的“沙漏困境”:被中美双重挤压日韩经济的核心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它们正被来自中美两方的力量挤压,陷入“沙漏困境”:美国施压下的资源流失(被动收割):巨额“入场费”: 美国通过关税威胁(如对日韩产品征收 15% 甚至 25% 关税)作为筹码,要求日韩进行巨额“- 阅读剩余部分 -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发达国家”这个标签似乎是一个终身保障。它意味着高收入、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稳定的国际地位。我们习惯于相信,一旦跨过了那条收入门槛,便再无后顾之忧。​但今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估计会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发达国家,因结构性危机和全球秩序重组,而被迫掉回到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存量博弈”时代,对全球经济趋势进行理性分析后得出的必然结论。​繁荣的基石正在瓦解​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其高收入和高福利水平,并非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生产效率,而是主要依靠全球化带来的两大红利:​1. 廉价的供应链和通缩压力- 阅读剩余部分 -

序言:国际关系的“中年危机”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全球仿佛进入了一个“世俗化”的黄金时期。各国无论意识形态差异,都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信条:经济增长、融入全球市场、“闷声发大财”。国际秩序似乎达成了这样一个默契:只要你遵守经济规则,专注于发展,我们就可以合作。在这个阶段,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正在奔向全球“首富”的行列。然而,这种实用主义的平静已经被打破。当曾经的“穷鬼”真正触及到原有“富人”的地位和利益时,全球冲突的核心矛盾便浮现出来。第一部分:核心矛盾的定性——焦虑与遏制当前中西冲突的本质,并非西方所言的中国具有军事侵略意图,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权力转移冲突。守成者的结构性焦虑:- 阅读剩余部分 -

最近,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引发讨论:一些千辛万苦移民或“走线”到西方的人,不仅批评中国,甚至流露出极端的仇恨言论,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和政治逻辑?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忘恩负义”或“道德堕落”显然是苍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实是一场巨大的“沉没成本”与“认知失调”引发的心理危机。一、 务实者的末路:从“淘金”到“自救”我们首先要正视一个观点:许多中国人是务实的。他们选择移民,往往是基于对“更好生活”的实用主义计算,而非纯粹的政治理想。他们将西方视为一个充满机会、秩序井然的“灯塔”。当这个务实的选择面临残酷的现实时,危机就爆发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无论是通过高昂的- 阅读剩余部分 -